Medical Head Americas & Global Head of Liquid Filtration
进入 21 世纪以来,“智能”设备持续崛起。短短二十年间,物联网 (IoT) 已经深入全球文化的方方面面——无论是在个人生活还是各行各业中,都推动了“工业 4.0”概念的诞生。
设备本身的持续进化源于非凡的技术创新,而强大的数字化创新则让“智能”真正融入设备之中。关于这场数字化革命的复杂性,我们可以讨论一整天,但归根结底,是软件与数据管理工具推动了智能设备的进步,并帮助用户释放其强大功能。
在此,我将重点探讨智能设备领域一项切实且积极的进展,特别是在医疗保业,智能互联医疗器械呈现爆发式增长态势。这类设备大多仍主要应用于临床场景,来提高诊断和治疗的效率与便捷性。此外,一种小众但不断增长的智能设备令人眼前一亮,它使患者能够承担起自我护理和治疗的责任——这便是自我护理医疗器械。
当我们考虑到同时兴起的可穿戴技术(如 FitBits、智能手表等)、智能手机的快速普及及其日益丰富的功能,加上各种健康类应用程序(无论操作系统如何,许多都可免费使用),这一趋势其实并不令人意外。这些因素结合大量可轻松在线获取的健康信息,共同提升了人们对个人医疗保健和自我护理责任的意识。
如今,市场上许多简单且无创的智能医疗器械的渗透率在不断提高。脉搏血氧计(用于测量心率和血氧水平)等设备在过去五个月中因全球新冠疫情而销量大增(1)。尽管它在新冠疫情中的效用存在争议,但这类设备仍是许多疾病管理的实用工具,能够通过数字化方式将结果报告给服务提供商。
另一类广泛使用的设备是糖尿病患者使用的血糖仪,它能监测血糖水平,并在血糖过高或过低时发出警报,帮助用户及时采取相应治疗措施。
这些设备的功能主要是测量和监控用户的多项生命体征,当指标过高或过低时发出警告,在某些情况下,还可通过数字化渠道将数据传输给专业医护人员。
目前数量虽不多但呈增长趋势的,是功能更为强大的智能医疗设备,它们甚至能够在医院或临床环境之外为实际治疗提供支持。这类设备通常用于慢性病患者,医疗器械制造商正在开发这类设备,用以管理药物的剂量和给药。通过监测身体活动和生命体征并相应分配药物,这些可穿戴设备能以数字和物理方式辅助患者在远离临床环境的情况下,接受特定的药物治疗。所有这些数据均可被专业医护人员追踪、存储和监控,他们还能通过数字化手段或在线咨询对用药剂量进行远程调整。
在技术创新方面,这类智能医疗器械的微型化是确保其对用户保持隐蔽性的关键推动力。同时,改进用户界面也非常重要,可确保器械直观易用,特别是对老年患者友好。
这些发展正在深刻改变医疗保健的本质,预示着未来自我护理将会更加普及、临床干预更加人性化,而必要时仍能获得专家的介入。这带来了诸多好处,包括降低成本,在家治疗的费用必然比医院低得多。除此之外,许多人更倾向于掌控自我护理的主动权,同时获得专家的监督。即便在面对自身疾病的情况下,这种灵活性也能为他们的生活方式带来自由感。
另一个必须考虑的因素是合规性。对于医疗器械制造商和保险公司而言,这始终是一条需谨慎行走的道路,后者更在意取得积极健康的结果而非为单纯的治疗过程付费。因此,智能器械能够帮助患者在成本高昂的临床环境之外,按时服用剂量准确的药物,这无疑是一项积极的发展。
我坚信,智能医疗器械将持续为患者提供自我护理支持,涵盖癌症、心脏病以及多发性硬化等退行性疾病的监测与治疗。同样重要的是,随着这类器械的普及,它们将通过鼓励个人健康管理,在提高健康意识和预防慢性疾病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个人生活方式的选择与成本高低将是决定这类器械采用率的重要因素。
我们期待听到您对这一话题的看法。在远程健康监测领域,还有哪些进展?这种方法是否存在任何未预见的风险?